将军见他都要敬礼!导弹兵王两次退伍都被紧急召回婉拒百万年薪

来源:火狐真人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07 14:23:18

详情介绍

 

        

  他是我军目前为止唯一获得军队最高荣誉——“八一勋章”的一级军士长、导弹兵王,两次退伍都被紧急召回,34年坚守,退休后婉拒百万年薪,他在部队将军见了都要先敬礼!

  1968年10月,王忠心出生在安徽省休宁县海阳镇一个贫困山村。山里的日子清苦,父母靠几亩薄田拉扯孩子长大,这份艰辛让他从小就懂得踏实做事、诚恳做人的道理。

  1986年冬天,18岁的王忠心踩着泥泞的山路走出大山,在休宁县人民武装部换上军装,成为原第二炮兵部队的一名新兵。

  临走时,母亲把攒了半年的鸡蛋塞给他,反复叮嘱:“到了部队要听指挥,凡事多下苦功。”这句朴实的嘱托,成了他此后30多年军旅生涯的座右铭。

  初入军营,王忠心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导弹测控专业涉及高等数学、高能物理等20多个学科,对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来说,无异于“隔着山看雾”。

  班长李炳华交给新兵们一个任务:背熟8张导弹电路图。这些图纸上密布着几万个节点,如同迷宫般复杂,有战友私下抱怨根本不可能完成。

  但王忠心把图纸贴在床头,每天晚上睡觉前默画、清晨醒来背诵,把每个按钮、开关、电缆接头的位置和功能都刻进脑子里。他说:“今天不努力,明天就会被部队淘汰,我不能辜负这身军装。”

  这份韧劲让王忠心很快崭露头角。入伍第二年,他主动申请复习时间,成为全营唯一一个初中毕业考上二炮士官学校的士兵。

  在军校里,他啃下20多本专业教材,写下数万字笔记,把10多万字的操作规程背得滚瓜烂熟。

  回到部队后,他从始至终保持着“笨鸟先飞”的劲头,仅一个电缆插头的插拔动作就练习上千次,直到形成肌肉记忆。战友们常说:“王班长的手比仪器还准,只要他出手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。”

  1993年,部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,王忠心担任发控台主号手。这是他入伍7年来第一次参与实战发射,为了这一天,他已经在测试房度过了1000多个日夜。

  发射前的检测环节,他屏气凝神,按照“分解—通电—检测—组合”的流程精准操作,每一个口令、每一个动作都无可挑剔。

  2个小时后,他向专家组报告:“设备状态良好,可以发射!”3天后,乳白色的导弹喷吐着烈焰直冲云霄,精准命中目标。

  那一刻,王忠心攥紧的拳头里全是汗水,这是对他无数个日夜刻苦训练的最好回报。

  随着技术日益精湛,王忠心慢慢的变成为部队里的“定海神针”。2004年,某型导弹延长寿命整修进入最后测试阶段,按下电钮的瞬间设备突然跳闸。

  部队、厂家、总装厂3家单位的技术人员联合排故三天,排查了上千根电缆仍毫无头绪。

  这枚导弹价值超过亿元,一旦故障无法排除,不仅整修计划泡汤,整个导弹延寿项目都将受挫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,一直在旁观察学习的王忠心鼓起勇气提出:“会不会是插头接触不良?”

  专家们起初有些犹豫,毕竟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士官,看上去比技术人员“资历浅”。

  但本着试一试的心态,他们按照王忠心的建议检查插头,果然发现了故障点。事后,设计师握着他的手说:“你比仪器还灵敏!”

  这次排故后,厂家根据他的建议对同型号导弹的插头进行了技术改进,完全解决了类似隐患。这样的奇迹并非偶然,多年来,他累计参与排除技术故障200多起,其中多起都是专家们束手无策的“硬骨头”。

  王忠心有一手“绝活”:能默画出8张中等难度的导弹电路图。这些图纸上的节点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地下管网,而他闭上眼睛就能说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。

  2007年,某型导弹突发故障,专家组排查无果,王忠心连夜画出27张电路图,在导弹舱里持续工作18小时,最终找到一根0.2毫米的虚接导线,成功排除故障。

  他常对战友说:“导弹上千万个零件,少一颗螺丝钉都可能出大问题,我们多一分细心,国家就多一分安全。”

  入伍34年,王忠心经历了3次武器装备更新换代。每次换装,他都要从零开始有效学习。人过三十不学艺?他偏不信这个邪。

  为了掌握新型导弹技术,他自学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》《脉冲数字电路》等专业书籍,把不懂的地方记在小本子上,逮着机会就向专家、工程师请教。

  就这样,他不仅每次都率先掌握新装备,还精通了19个导弹测控岗位,成为全旅唯一能在多个核心岗位间无缝切换的士兵。

  在1500多次实装操作中,他从未下错一个口令、连错一根电缆、报错一个信号、记错一个数据、按错一个按钮,创造了导弹测控领域的“零差错”传奇。

  作为基层班长,王忠心当得有声有色。从1990年成为班长到2020年退休,他当了28年“兵头将尾”,总结出“王忠心科学带兵24法”,把“传帮带”做到了极致。

  北京大学在校参军的大学生士兵高明刚到部队时,理论功底扎实但实操能力薄弱,王忠心每天陪他加班训练,帮他“扬长补短”,最终让高明成长为全国典型。

  大学生士兵徐海波有科研天赋,王忠心主动为他申请电脑和专项经费,支持他搞发明创造,后来徐海波开发出多项科技成果,被授予“科技练兵模范战士”荣誉称号。

  34年间,他带出200多名技术骨干,其中5人提干、6人走上旅团领导岗位、11人考上军校、45人成为技术尖子,40多人进入火箭军和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。

  如今,他的许多徒弟慢慢的变成了导弹部队的中坚力量,有12人成长为导弹旅长。提起这些徒弟,王忠心的眼睛就会发亮:“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自己技术多好,而是把一身本事传给了更多人。”

  这样一位技术权威,却两次与提干机会擦肩而过。原来,他所在的导弹发控台主号手岗位是核心要害岗位,每次上级考虑给他提干,都因为“岗位离不开”而放弃。

  妻子杨洪苗曾开玩笑说:“别人在部队是步步高升,你是光长胡子不长职位。”王忠心听了只是笑:“职位高低不重要,能为国家做事才重要。”

  1999年,服役13年的王忠心达到士兵服役年限,光荣退伍。回到家乡的他刚适应生活,一封只有“立即归队”四个字的电报打破了平静。

  当时部队正处于装备更新换代的关键期,急需像他这样既懂技术又会带兵的骨干。接到电报的当晚,王忠心就收拾行李告别家人。妻子默默帮他整理军装,只说了一句:“到了部队照顾好自己,家里有我。”

  重返军营后,王忠心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:给新毕业的大学生干部讲课。消息传开,不少人犯嘀咕:“一个初中生给大学生讲课,能行吗?”王忠心自己也犯愁,但他拿出钻研技术的劲头,把多年的实操经验和故障案例整理成讲义,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。

  第一堂课结束,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,大学生们纷纷称赞:“王班长讲的比教科书还实用,真是我们的王教授!”这一讲,就讲了15年,从旅里讲到基地,受益者遍布火箭军多个单位。

  2012年,王忠心再次面临退伍。此时部队正在推行士官制度改革,为了留住这位“无法替代”的老兵,上级特批他成为中国人民第一批一级军士长。

  要知道,一级军士长全军数量比将军还少,被称为“兵王中的兵王”,享受师级待遇,连将军见了都要主动敬礼。拿到任命通知时,王忠心激动得彻夜难眠:“国家这么需要我,我更要好好干!”

  对家人,王忠心始终充满愧疚。女儿王扬年幼时,父亲在她的记忆里总是缺席的。家长会他从没参加过,女儿的生日也常常在部队度过。

  直到2015年,王忠心被授予“践行强军目标模范士官”荣誉称号,网上铺天盖地的报道让王扬第一次真正了解父亲的工作。

  看着父亲在导弹舱里专注操作的照片,听着他排除一些故障的故事,王扬突然明白,父亲的缺席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团圆。

  高考时,她毅然报考国防科技大学,毕业后主动要求到火箭军当导弹女兵,成为父亲的战友。王忠心嘴上说着“担心”,脸上却藏不住骄傲:“女儿懂我,更懂这身军装的意义。”

  2017年7月28日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,王忠心被授予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,成为首批获得者中唯一的士兵代表、唯一的军士长。

  接过编号为04的纯金勋章时,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。这枚勋章背后,是31年的坚守,是200多次排故的艰辛,是1500多次操作的严谨。

  2020年,52岁的王忠心正式退休,结束了34年的军旅生涯。他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,当时多家民企向王忠心抛来了橄榄枝,对他一身的技术非常感兴趣,聘请他到公司担任高管,并给出百万年薪,不过被王忠心婉拒了。

  回到家乡休宁县后,他没有闲着,在当地退伍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成立“兵王工作室”,加入老兵志愿服务队。每天清晨,他依然保持着部队的作息,早早起床整理内务,然后去工作室为退伍军人提供就业指导、政策咨询。

  截至2024年,他先后组织走访慰问2000多人次,开展志愿服务和应急救援上百场,进行红色宣讲、国防教育和征兵宣传活动几十次。

  政府奖励他的10万元,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。有人问他图什么,他说:“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,是部队培养了我,现在能为家乡做点事,是应该的。”

  在高校征兵宣讲会上,他拿出那枚“八一勋章”,学生们小心翼翼地传看,有人叮嘱“小心,纯金的,别刮花了”。王忠心笑着说:“勋章的价值不在金子,而在它承载的责任。你们要是参军,好好干,也能获得属于自身个人的‘勋章’。”

  从贫困山村的少年到导弹兵王,从一级军士长到退休老兵,王忠心用34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“爱岗敬业”,用200多次排故、1500多次零差错操作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。

  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;他没有显赫的职位,却成为全军官兵敬佩的“兵王”。正如他常说的:“不管在哪里,做自己应该做的事,尽自己应该尽的责,一辈子都要对得起这身军装。”

  这,就是王忠心的故事——一个把平凡刻进国之重器的普通士兵,一个用一生践行初心的真正兵王。